(資料圖)
作 者園區經濟研究中心一、工業化歷程與園區發展的演變改革開放以來,園區發展史是一部我國工業演進史。園區作為工業化的重要載體,隨著不同階段國家工業發展戰略的調整和結構變化,園區發展特征正逐步從以出口導向為特征的外向型園區向以創新驅動為核心的內生型園區轉變。
1.1978-2001年:工業化高速演進與園區發展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全黨工作著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并在黨的十三大確立了“著重發展外向型經濟”總體方針,我國工業發展也因此迎來了食品、服裝等勞動密集型工業快速擴張,微電子、計算機、通信技術和設備等電子工業以及汽車工業從無到有的歷史性變化,外向型工業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與此同時,隨著外向型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能源、鋼鐵、化工等基礎工業也再次迎來增長。在此過程中,國家經開區也從1984年的首批14家增長為2001年的54家,成為吸引外商投資和出口型企業布局的主陣地。可以看到,伴隨著外向型工業體系逐步建立,大連經開區、天津經開區、寧波經開區等首批批復的國家級經開區均在沿海地區,且主導產業多為石化等基礎工業。但1992-2000年批復的北京經開區、長春經開區、南京經開區等經開區主導產業則逐步擴展為食品、紡織等出口導向的消費品工業。與此同時,隨著開放程度的提高,國家高新區依托獨特的政策優勢,在服務科研機構人員“下海”創業,孵化高新技術企業的同時,也同步參與到國際分工中,產業發展逐漸呈現出以外向型加工制造為主的趨勢,成為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主陣地。
2.2002-2011年:新型工業化首次提出與園區發展伴隨著2001年我國正式加入WTO,我國外向型工業發展迎來“黃金十年”,國家級經開區也實現了數量和實力的快速擴張。截止到2011年,國家經開區數量達到131家,占全國GDP的比重從2003年的4.4%上升至2011年的8.7%,甚至反超國家高新區。但是,外向型工業拉動工業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等問題,先污染后治理的傳統工業化道路難以為繼。2002年,黨的十六大首次提出“新型工業化”,強調“必須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改善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國家高新區作為以“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為初心使命的園區,啟動“二次創業”戰略。2002年,科學技術部印發《關于進一步支持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的決定》《關于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體制改革與創新的若干意見》,正式拉開高新區“二次創業”序幕,發展重點從“依賴政策優勢、注重招商引資”轉為“優化創業創新環境、培育內生動力”。到2011年末,國家高新區“二次創業”已取得較大成效,企業投入的R&D經費占全國的比重已達1/3。
3.2012-2021年:新型工業化融合推進與園區發展2012年黨的十八大進一步部署推進新型工業化,強調“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期間,園區按照推進新型工業化要求,積極創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在“兩化”融合、協同創新等方面形成示范作用。截止到2021年底,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中,近47%的申報主體為經開區和高新區。同時,園區成為落實“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的主陣地,通過完善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等城市功能,逐漸向生產、生活、生態于一體的城市綜合功能區轉型。成都經開區(龍泉驛區)、武漢臨空港經開區(東西湖區)、荊門高新區(掇刀區)、無錫高新區(新吳區)等一大批國家經開區、國家高新區探索“政區合一”管理機制改革,推動產城融合發展。在此過程中,頭部高新區和經開區著力發展服務業。以國家經開區為例,十年來第三產業占比從23.0%增長至37.2%。
4.2022年-至今:新時代新型工業化與園區發展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新時代新型工業化賦予園區新使命。
圖1 我國工業化歷程和園區發展演變二、新時代新型工業化對園區發展的新要求深入貫徹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賽迪顧問園區經濟研究中心認為,新時代下,園區推進新型工業化應重點圍繞“高端化”“數字化”“融合化”“綠色化”“開放化”五個方面展開。
高端化:一是推動園區產業基礎高級化。以工業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和裝備等工業“四基”領域為核心加強基礎研發。完善園區工業互聯網、數據中心等新型工業基礎設施布局。
二是提升園區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充分整合創新資源,對園區主導產業重點環節與關鍵領域的薄弱環節進行集中攻關。
數字化:一是重點破解“不敢轉、不想轉、不會轉”的問題,推動園區工業企業生產制造環節和能源管理數字化。
二是探索建立以園區CIM平臺為底座的智慧化治理體系,提升治理效率效能。
三是推動政策供給從“給優惠”向“育場景”轉變,培育數字經濟新業態。
融合化:以一二三產融合帶動產城融合。
一是加快建設“科技城”等新空間新載體,率先突破發展金融、高新技術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
二是圍繞新型消費需求布局新業態,同步推進生活性服務業提質升級。
綠色化:一是通過創新能源供應形式,建立園區清潔生產審核體系,完善綠色基礎配套,突破園區綠色轉型發展瓶頸。
二是利用各地推進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布局的契機,加大“存量空間挖潛”,推動存量空間再布局,開展盤活路徑再研究。
開放化:一是建立和完善外資企業服務機制,構建更加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的營商環境。
二是支持園區外向型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建立和完善企業境外投資服務體系。
三是創新國際產學研合作模式,建立全鏈條國際創新成果轉化生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