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峽之聲
【資料圖】
今年以來,臺灣經濟噩耗頻傳。
如,7月最新“無薪假”統計數據顯示,實施單位與實施人數較上期都有顯著增加;臺灣全體受雇員工今年前5個月實質總薪資近7年來同期首度出現負增長;臺灣6月娛樂費用CPI飆漲至5.77%,為32年來最大漲幅……
當然更令經濟人士有感的數字是,截至今年6月底,臺灣出口已連續10個月衰退,為過去14年來最差;工業生產指數、外銷訂單,均是過去13年來最差情況。今年上半年累計出口金額2021.1億美元,同比衰退18%,為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慘表現。
臺灣地區是典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出口占整體GDP比重達六成以上。當賴以支撐經濟增速的出口貿易持續疲軟,島內外各研究機構紛紛下修臺灣地區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期。
兩個月前,臺“主計總處”預測今年GDP增速為2.04%,是一段時間以來的低點。本月20日,中華經濟研究院預測臺灣2023年GDP增速為1.60%,較上次預測下修0.41個百分點。臺灣經濟研究院最新預測結果則為1.66%,較上次預測下修0.65個百分點。
彼時2.04%的低點,如今已成為臺灣經濟遙不可及的目標。臺“經濟日報”26日社論認為,全球需求疲弱、去庫存緩慢導致臺灣出口連月衰退,使得經濟增長“保2”幾乎不可能。
臺灣《聯合報》評論質問,民進黨當局吹噓“臺灣經濟20年來最好”言猶在耳,如今一下子被現實照出了原形。經濟搞這么糟,民進黨當局的官員都不必出來道個歉嗎?
讓民進黨為經濟衰退道歉,臺媒還是“想太多”。經濟不好,民進黨當局是如何應對的呢?從實際情況來看,當局的外事部門、宣傳部門恐怕比經濟部門還要忙。
前段時間,“美臺21世紀貿易倡議”第一部分協議正式簽訂,民進黨上下對此異常亢奮,全面發起宣傳攻勢,炒作“臺美關系升級”“臺美經濟聯系緊密”等概念。但具體到臺灣所獲的實際利益,臺經濟官員卻答不出來。
對于臺灣經濟困頓局面,島內各界憂心忡忡,一些有識之士將目光投向大陸,紛紛建言當局重啟兩岸服貿、貨貿談判,期盼通過加強兩岸經貿合作,拉動臺灣經濟成長。
臺灣“三三企業交流會”理事長林伯豐直言,全世界都在洽談服貿、貨貿協議,臺灣更應加緊腳步。兩岸服貿、貨貿復談,業界舉雙手贊成,若能簽成,對臺灣經濟將是一大幫助。該主張也獲得了國民黨及民眾黨2024參選人的認同和支持。
然而,業界的呼吁卻被民進黨視為顛覆其執政權的“洪水猛獸”,即便是假模假樣喊“和平保臺”的賴清德,也仍在頑固操弄“仇中反中”,持續抹黑“九二共識”,叫囂兩岸“脫鉤”,幻想融入美國“民主供應鏈”。
日前,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林祖嘉在政論節目中表示,如果臺灣不接受“九二共識”,會導致兩岸關系不佳,進而影響兩岸經貿合作。他指出,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讓臺灣得到諸多經濟紅利;如果斷了,損失巨大。林祖嘉強調,服貿合作也是阻擋臺海兵戎相見的重要一環。
此前,海基會前副董事長高孔廉曾指出,2010年兩岸簽署ECFA至2020年2月止,臺灣出口大陸產品享受的免關稅金額達67.41億美元,而大陸出口臺灣產品的免關稅金額為6.52億美元,因為有成效,包括蔡英文在內的民進黨官員都表示不希望中斷。
正反兩方面事實充分證明,望“美”止渴,是民進黨一廂情愿幻想出來的海市蜃樓;與大陸融合發展,才是解決臺灣經濟困境的關鍵出路和源頭活水。
違背經濟規律搞兩岸“脫鉤斷鏈”,是一條與臺灣民意和臺灣經濟發展前景背道而馳的錯誤道路。民進黨當局使的勁越大,反作用力就越強;政治介入越多,社會對其反感度和仇恨值就越高。
2024選舉不僅是“戰爭與和平”的選擇,更是“繁榮與衰退”的選擇。民進黨在政治經濟領域的一系列“反中”“抗中”操作,已讓其成為“戰爭”與“衰退”的代言人。【來源| 海峽之聲微信 文|大力】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