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 星期三 晴
端午己過,適逢周六,驟雨停歇,山色空蒙,群山披綠。
(相關資料圖)
我和爸爸又一次驅車來到了沙洲村玩。還是那一排排青磚黑瓦民居,還是那條似玉帶從村前流淌而過的滁水河,還是那一尊半條被子雕塑,還是那座紅軍橋……沙洲,我太熟悉了。沙洲,如一位勤勞能干的母親,她不僅為我們提供太多舌尖上的美食,還給了我豐富的精神食糧,是我成長的搖籃。為什么這樣說呢?且聽我娓娓道來。
2016年,我的爸爸考取了教師,他從廣東辭職到家鄉汝城文明沙洲工作,我也因此從廣東轉學到爸爸的工作所在地我的家鄉文明沙洲上學。
我現在就讀的學校是汝城縣第四中學(原文明中學),學校離沙洲村只有十來分鐘的路程。在這里,我們接受紅色教育,傳承紅色精神,賡續紅色血脈,感受到沙洲半條被子的溫暖。
首先,我是我們學校“半條被子”話劇的小小演員,徐解秀老人的扮演者。說起老師為什么選我扮這個重要角色,我除了更多的自豪但也有一點小小的不好意思呢,可能是因為我之前跟隨我的父母一直呆在廣東的大城市,學習成績較好,見過世面,膽子比一般的同學要大,也比較善于表達吧,還有就是我天生皮膚黑,也許是在廣東曬太陽多一些的緣故吧,老師都說我演老人徐解秀這膚色是不用化妝的,純天然的。為了不辱使命不負眾望演好這個角色,我把“半條被子”這個故事內容了解了一遍又一遍,情節熟悉了一通又一通,人物性格揣摩了一次又一次,劇本演了一回又一回。最后我們的演出在沙洲村在汝城縣在郴州市多次獲獎。我的表演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謝謝沙洲,謝謝“半條被子”,沙洲,我成長的搖籃!
其次,我是我們學校紅色故事的小小宣講員
這些年我們縣教育基金會每年都會在暑假組織汝城四中籍在讀大學生和本校學生代表到縣幾所中學巡回宣講紅色故事,因為我平時鍛煉表現優秀的原因,我多次被學校選為宣講員,為熟悉紅色故事講好紅色故事,我曾獨自一人多次躲在我的書房模擬宣講,忘了吃飯忘了休息。當我們幾次站在汝城二中的多功能報告廳,面對臺下一千多名軍訓新生,我們大聲地、動情地、流利地講述起當年紅軍長征途中一個個感人的紅色故事:“半條被子”、“一只藤碗”、“一張借據”、“一把軍刀”……那一刻,我從新生們認真聆聽的表情中,我從自己激昂的語氣中,感受到宣講的不只是紅色故事,更是紅色血脈在我們這一代人得以賡續,紅色精神在我們這一代人得以傳承!通過這一次又一次的宣講,我也成了我們學校小有名氣的紅色故事宣講員,我的演講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謝謝沙洲,謝謝“半條被子”,沙洲,我成長的搖籃!
沙洲,不僅為我們鍛煉自我展示自我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也成為了我們休閑娛樂健身研學團隊活動愛國教育的好去處。難忘呀!耳畔似還回響著去年在沙洲民俗廣場我們學校年級拔河賽時啦啦隊“加油!加油!”的吶喊聲,腦海中還經常浮現在沙洲村部參觀“半條被子的溫暖陳列館”時的畫面,嘴里還時時念叨著“沙洲有禮(李),天天想你!”,“走遍五大洲,最美有郴州”這些耳熟能詳的宣傳語。沙洲,我成長的搖籃,還體現在她走進了我們語文老師張銀發的大語文課堂,語文課上他經常和我們一同賞析“沙洲日記”中的美文,如賞標題美:“沙洲帶著塔林飛”,“心寄在沙洲”,“沙洲村的十大變化”,“不是桃園勝似桃園”,標題擬人手法的運用,標題情感主旨的直白,標題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還有品語言美,內容美……。
如今的沙洲,處處是美景,遍地煥生機,時時新氣象。借用現代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春》當中的描述:“沙洲,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沙洲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沙洲,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沙洲,我成長的搖籃!
(作者:汝城四中 陳盈君 指導老師 張銀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