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一年的籌備,“數說犀尊”展覽近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北16展廳對公眾開放。“犀尊”是指西漢錯金銀云紋銅犀尊,它是中國國家博物館藏代表性文物,“數說犀尊”是指該展廳以一物一展的形式,共分五個單元從出土經歷、功能特點、鑄造和裝飾工藝、造型美學等方面對這件國寶級文物進行全方位解讀,并突破常規展陳手段,綜合運用數字技術帶給觀眾全新體驗。
圖說:展廳現場。(新民晚報記者杜雨敖攝,下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一物一展講述由來
第一單元名為制器尚象。1963年1月11日,陜西省興平縣豆馬村民用鋤頭取土時,意外挖破了一只灰色大陶甕,甕里立有一尊銅犀牛。犀牛背后有蓋,內藏17件其他器物,包括銅鏡、帶鉤、銼刀、花貝等,大多是西漢時期的器物。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青銅器的出現對人類文明產生了重要影響。與其他古代文明中青銅器多用于生產工具、兵器不同,中國青銅時代以禮器為大宗,體現了中國人“器以藏禮”的觀念。犀尊正屬于禮器中重要的一類——“尊”。鄭玄注《禮記》曰:置酒曰尊?!吨芏Y·小宗伯》曰:“辨六尊之名物,以待祭祀、賓客?!币詣游餅樵煨椭谱鞯那嚆~尊,統稱“鳥獸尊”,至今已發現的包括象尊、犀尊、牛尊、豕尊、羊尊、駒尊、虎尊、鸮尊、鴨尊、鳥尊、魚尊、兔尊、貘尊等。鳥獸尊多在器物背部或頸后開口盛酒,或有蓋或敞口,多不設流口,如犀尊這樣兼顧盛酒和倒酒功能的青銅尊頗為少見。
錯金銀云紋銅犀尊,形為犀,器為尊。它生動的形象是古時犀牛曾在中華大地生存的有力證明,對中國古代生態環境、歷史地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而作為中國古代青銅器中非常獨特的一件,犀尊體現了商周至秦漢尊形器發展演變的時代特色。
圖說:運用科技手段,語音講解器自動識別展品,為觀眾講解銅犀尊各個部位,出土細節故事。值得注意的是,您面前看到櫥窗里的銅犀尊為仿制品,銅犀尊的真品在國博古代中國館。這是因為考慮到文物的珍貴與特殊性而采取的保護措施。
第二單元名為巧奪天工。在中國古代,青銅又被稱為“金” “吉金”。這一稱呼既與青銅原本的色澤相關,也反映了青銅器在中國古代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傳統青銅鑄造主要分為范鑄法和失蠟法兩種。為確定犀尊的鑄造工藝,文保工作者利用X光探傷儀對其多角度拍攝,犀尊表面凹凸的紋飾機理同樣在鑄造過程中完成,為上方的錯金銀紋飾提供基礎和襯托。在地下埋藏兩千年的犀尊,通體布滿銹蝕。借助X射線熒光成像和光纖反射光譜,繁復而精美的紋飾終于更加清晰地呈現在我們眼前。
錯金銀又稱“金銀錯”,是極具中國特色的青銅器裝飾工藝,始見于春秋,廣泛流行于戰國至西漢時期,主要用于制作青銅器皿、車馬器具及兵器等實用器物上的裝飾圖案。這一工藝充分利用金銀較好的延展性和引人矚目的金屬光澤,“繪”出千年不褪色的精美紋飾。犀尊表面紋飾飄逸流動、華美無比,是錯金銀工藝的極好呈現。
圖說:展覽特意設計的放大鏡,照顧到不同身高的觀眾,可以看到銅犀尊身上的花紋。
第三單元名為匠心獨運。作為中國古代青銅器鑄造史上藝術與實用完美結合的典范,錯金銀云紋銅犀尊昂首佇立,碩背寬胸,體態豐滿、遒勁有力;整體造型極具張力,骨架的支撐感和肌肉的力量感都非常逼真。青銅器裝飾紋樣與造型藝術一樣,體現了古代先民審美情趣和精神世界,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形成了多個緯度的視覺符號,主要包括:饕餮紋、龍紋、鳥紋、蛇紋、象紋、魚紋等動物紋樣,竊曲紋、波帶紋、重環紋等簡省或變形動物紋樣,云紋、雷紋、渦紋等自然現象紋樣,圓圈紋、三角紋、菱形紋、弦紋等幾何紋樣,以及虎食紋、攻戰紋等敘事紋樣等。
在現場數字多媒體展示環節,犀尊通體布滿華麗的錯金銀紋飾,看似繁復卻不失規律,通過對紋飾的數字化采集和分析,可以辨認其以“云紋”為主的紋飾布局,而云紋的使用也使犀尊披上了一層“神性”的外衣。云紋作為一種重要的裝飾題材,有著幾千年的發展歷史,隨著時間的推移、王朝的更迭、人們審美心理的轉換,每個歷史時期的云紋樣式,都融入了其時代基因和時代風貌。
數據融合智慧運用
第四單元名為靈犀在心。錯金銀云紋銅犀尊凝固了兩千年前犀牛在中華大地上最美的瞬間。在此后的歲月中,盡管犀牛依舊會作為器物的主題出現,但真實的犀牛已蹤跡難覓。除氣候因素外,犀牛的遠去更是人類對犀牛無節制索取,濫捕濫用的結果。以物證史,以史為鑒。古老的犀尊在向我們揭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意義的同時,也綻放出新的時代光芒。
第五單元名為智周萬物?!皵嫡f犀尊”展覽將藏品的三維數據在博物館多種場景中得到使用,助力博物館藏品管理、展覽,科研、文保、社教、文創等各領域發展。例如:通過3D打印,高速、便捷地將藏品數字化模型轉化為實體,為藏品修復、復制,以及可觸摸式科普展示等提供更多可能。對藏品的透徹感知,第一步即是實現藏品的數據采集。高精度三維數據,為文物的保護與活化利用提供數據支撐。
圖說:觀眾現場體驗3D打印采集文物數據的過程?;訁⑴c得到實時成現,真正讓觀眾成為展覽的一部分。
目前,國家博物館文物三維采集主要是利用高精度非接觸式掃描儀完成模型點云數據采集,并通過精準紋理映射方式完成模型的高清貼圖。在此基礎上,再對文物三維模型進行渲染,最終形成渲染級、瀏覽級、研究級、復制級數據資源,以滿足不同程度的數據需求。
圖說:有觀眾觸摸3D打印的犀尊,發現倒酒的流管原來是可以活動的。這一發現引得現場的其他觀眾也紛紛駐足,躍躍欲試。
中國國家博物館“數說犀尊”策展人,研究館員朱曉云在接受新民晚報的采訪時表示:“科技的進步為博物館事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無盡的空間。此次展覽最大的特色就是運用數字手段,讓文物活化。運用高清三維掃描、超高清顯示、人工智能、紅外感應、AOA定位、增強現實、環境監測等技術,通過數字手段直觀呈現文物高清細節和科學研究成果,觀眾不僅從展板中閱讀文字知識,更能通過互動的形式從從視、聽、觸、互動思考等多維度深入感受犀尊所承載的價值。讓觀眾從單純的參觀者變成探索者、參與者?!保ㄐ旅裢韴篑v京記者 杜雨敖)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