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丁雅梔 鄧孝慈】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5月27日迎來百歲壽辰。生日前夕,他接受了英國《經濟學人》、美國《華爾街日報》等媒體的采訪,就國際局勢、中美關系等話題發表自己的看法。他呼吁美國在對外政策中避免過度對抗和冷戰思維,并強調了對話、合作和平衡的重要性。他還告誡,不要誤解中國的雄心。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 資料圖
27日,美國《華爾街日報》以“偉大的戰略家迎來百歲壽辰”為題刊文,闡述了基辛格對當前世界秩序和中美關系的看法。基辛格認為,今天的世界處于“無序”狀態,幾乎所有“主要國家”都在自問基本方向,其中大多數國家沒有內在方向,并且正在改變或適應新環境,這里的新環境指的是“一個因美中競爭而分裂的世界”。
在談及美國的行事方式時,基辛格表示,“美國人認為自己的想法就是正義的”,“我們期望自己的觀點能占上風,不是因為我們認為自己在智力上更勝一籌,而是因為我們認為這些觀點本身應該占主導地位”,但這種“自詡正義”的行事風格肯定得不到其他國家的認同。
談及中美關系,基辛格表示,美國最近兩屆總統都想要迫使中國讓步,但他認為這種做法是相當錯誤的。“我認為,(外交的)藝術在于(美國)把與中國的關系呈現為一種共同關心的狀態,在這種關系中達成協議,因為雙方都認為這是對自己最好的。這是我喜歡的外交技巧。”基辛格說。文章稱,為了防止美中兩國發生戰爭,美國需要克制盲目的對抗,尋求與中國對話。當被問及如何評價中國的雄心,基辛格告誡,中國尋求的是安全,而不是“統治世界”。
英國《經濟學人》周刊此前曾刊登4月底與基辛格就如何防止中美競爭演變成戰爭這一話題展開的對話。文章稱,在交談中,基辛格對世界正走向大國對抗憂心忡忡。“我們正處于一戰前的典型局面,”文章援引基辛格的話稱,“雙方在政治上都沒有太多讓步的余地,任何對平衡的破壞都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后果。”在基辛格看來,人類的命運取決于美中能否和睦相處,尤其是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留給雙方的時間只有5到10年。他警告不要誤解中國的雄心。
基辛格曾在中美建交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971年,時任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基辛格秘密訪華,與中方攜手促成了1972年尼克松總統對中國進行的“破冰之旅”,實現了震撼世界的“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半個世紀以來,基辛格始終關注中國,先后近百次訪問中國,成為中國人民最熟悉的外國面孔之一。香港《南華早報》28日援引全球化智庫理事長王輝耀的話表示,在中美關系中,沒有幾個美國人能發揮比基辛格更重要的作用。從中國的角度來看,基辛格最大的貢獻是他在促成中美歷史性和解中發揮的開創性作用。牛津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喬治·馬格努斯對《南華早報》表示,基辛格在中國領導人中持續受歡迎的原因之一,是他的形象比許多美國官員“更友好、更包容且不那么好戰”。
中國社科院美國問題專家呂祥28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基辛格經歷過二戰,因此深刻理解戰爭的成本遠遠大于收益,這是和拜登這一代經歷了冷戰時期的人的重要區別。現階段美國政府陷入深深的自我欺騙,將美國的自私自利混淆為全球利益和正義,行為上從不反思,也不尋求讓步。目前和中國的對話仍然是一邊倒地提要求,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不可挑戰的。而基辛格的外交理念講究現實主義,能夠為了本國利益犧牲意識形態,在此基礎上尋求妥協,并在外交實踐中強調平衡。
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教授李海東認為,基辛格對中美關系的最大貢獻是在處理對華關系時基于現實利益,尊重對方實力。他平等地看待中國,去意識形態化、冷靜務實地制定相關政策。同時,基辛格能夠摒除美國國內政治的影響,以戰略眼光處理對華關系。更難得的是,基辛格對中國的意圖和行動判斷始終很準確,這才有了美國對華政策成功的結果。當前美對華政策誤判重重,美國應該學習基辛格的外交理念,在對華政策上減少美國國內極端不健康對華氛圍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