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社交平臺上的一個問題
【資料圖】
曾引來一眾回答者:
“有哪些讓你覺得孤獨的瞬間?”
“一個人去醫院看病。”
這個回答即便放到現在
也很容易讓人感同身受,
在一家醫院的門診大廳內,
一樓的導診臺總是不缺前來咨詢的對象,
而且沒有年齡大小之分。
醫院咨詢臺 任新月攝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數據,我國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超過1.9億。老人對生活照料、醫療護理等需求旺盛,但養老服務基礎薄弱,子女工作忙碌,照護服務等供需矛盾較為突出。
此外,根據民政部官網顯示,2022年中國有9700萬獨居人口,“一個人生活” 是許多年輕人的常態,然而根據醫院的相關規定,在大部分有創檢查和手術之前,都必須有患者和家屬共同簽字。
在此背景下,“花錢找人陪我看病”已經成了不少人的剛需,陪診師這個職業在各大城市悄然“興起”。他們小到為患者取號、陪同候診、與醫生溝通、交錢拿藥,大到跨城市問診……職業陪診師幾乎可以包攬病人看病的一切準備工作。
武漢一名90后陪診師章章在社交平臺上自曝,自己主要負責代辦以及陪同就診,基本上每天可以有600~800元收入,平均下來,一個月收入1.8萬到2.5萬。現在,章天白天跑陪診業務,晚上就翻閱各類心理學、醫療服務類書籍,瀏覽科普視頻等,學習相關知識。
社交平臺截圖
近日,記者跟隨上海陪診師劉轉的腳步走進醫院,實地感受了作為陪診師的工作日常。
特殊身份:“臨時家屬”
見到劉轉的第一面,她扎著干練的麻花辮,背著簡約的黑色單肩包,手里拿著一疊給客戶提前準備好的相關單據,臉上掛著充滿親和力的笑容。這是劉轉第二次為這位22歲的客戶陪診,這次她要陪伴客戶完成一次超聲引導下細針穿刺抽吸活檢。
劉轉正在為客戶辦理相關手續 任新月 攝
在陪同客戶等待手術的過程中,消息通知在劉轉的手機屏幕上不斷閃爍,不斷有新的客戶經介紹找到她,“因為我細致,服務做得很到位,口碑好。”
劉轉對自己的評價是“比較靈活,思維開闊、靈敏,反應快”,這使得她一入行就感覺比較“上手”。入行一年半的時間里,劉轉平均每天要接觸2~3位病人,從幾歲的孩子到幾十歲的老人,劉轉的服務對象基本覆蓋全年齡段,而她的腳步遍及上海所有的三甲以及部分二甲醫院。
“人們對陪診師的需求很大,年輕人在外奔波,有繁忙的工作和較大的生活壓力,家中病人無人陪同,陪診師就要充當‘臨時家屬’的角色”。
劉轉正在為客戶辦理相關手續 任新月 攝
在陪同就醫的過程中,她印象最深的客戶是一個三四歲的小孩。由于父母在外出差,孩子由外公照顧。“只有一個老人,又要照顧孩子還要在醫院里跑來跑去,這太難了”,劉轉接到單子后,立馬約好時間上門,“孩子發燒我就只能抱著,30 多斤的小孩,發燒還嘔吐,看著很心疼”,回憶起當時的狀況,劉轉歷歷在目。
期間,孩子還在出租車上嘔吐,她和家屬把出租車打掃干凈后才去看診。全程抱著完成陪診服務很累,但劉轉認為自己和這個小孩很有緣分,“小孩子很喜歡我,我也是一個媽媽,跟小孩子溝通方面會感覺好一些。”
不僅是老人和小孩子,年輕人對于陪診師的需求也十分旺盛。
“像是很多年輕人要做無痛胃腸鏡,這種醫院要求一定要有人陪同的,很多年輕人就是自己在大城市打拼,他們不想讓家人擔心,所以也會請陪診師”劉轉介紹,“我們也算是他們的‘臨時家屬’了”。
作為客戶的“臨時家屬”,劉轉常常提前了解病人的情況,站在家屬的角度考慮。她提到,“作為家屬,病人日常的康復、飲食等都是我們要考慮的。”
劉轉正在拍攝記錄相關信息 任新月 攝
一年半的陪診經歷讓劉轉積累了更多與醫生溝通的經驗,每次陪診,她都會記錄醫囑,并詳細向醫生詢問一些病人與家屬可能考慮不到的問題。
“很好理解,比如醫生會對病人說,適度運動、適當飲食……但這個度究竟在哪?可能很多人一來醫院就懵了,想不起來問醫生,這個時候我就會追問,‘度’大概是多少?”
特殊時期:家里臨時的“主心骨”
在陪診中,劉轉很注重對病人的情緒疏導,她覺得“生病的人心里是需要有依托的”,她會聊有關生活方面的事情,來分散他們的精力。
“不要把他當病人要當朋友”,作為朋友,劉轉常常為客戶提供自己經驗性的中肯建議。對外地人來說,劉轉的幫助主要是信息方面,她會建議患者多多關注更加合適與專業的醫院,提前規劃就診流程,盡可能地幫助客戶節省路費、時間和精力。她認為,“家里一旦有人生病,經濟方面的壓力也會更大”,對家屬而言,更加專業的建議與完善的流程規劃,有助于減輕經濟負擔。
醫院候診區域 任新月 攝
有時候,劉轉還會成為一個陌生家庭的“主心骨”。重大疾病發生時,家屬在情緒上往往會“當局者迷”,在劉轉的經驗里,“一般家里人碰到這種情況會懵的,思維清楚的沒幾個,他們有時候沒辦法客觀分析情況。”作為陪診師,劉轉會把所有的手續與流程安排妥當,她笑道,“除了付錢我不能付,其他事情我都給客戶搞定。”
“陪診結束其實也是一份友情的開始”,這段特殊的關系也延伸到了陪診之外,劉轉分享,“我跟病人大多數都成了朋友,后來聯系的比較多的,他們在上海有別的事情也會找我。”
劉轉正在工作中
見過形形色色的病人并參與到他們的生活中,劉轉感觸頗深,“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健康才有后面的所有事情。看慣了在醫院里發生的林林總總,(家屬和病人)內心也必須要強大。”
作為新興業態,陪診師當前還缺乏統一的職業規范和評價體系,但目前市場需求量正在逐步增加,以美團數據為例,截至今年6月底,平臺上已涌現千余家提供陪診服務的專業商戶,商戶數量較2021年增加了八倍,同期訂單量增加近12倍。
劉轉對新興職業的興起有自己的認知,“人們缺的是優質的服務,上海是一個公平的地方,只要人夠勤快、肯去做,總有適合你的崗位,總有適合你的位置在等著你。”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王星表示,數字經濟催生多種新興就業崗位,增進創造就業崗位的持續性。政府、學校、社會組織多方要形成合力推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職業技能培訓,“同時通過多渠道引導社會對新職業形成正確認知,進一步提升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職業認同感。”
你如何看待陪診師這個職業?
你會選擇這項服務么?
你認為專業的陪診師需要哪些專業技能?
上一篇:環亞IPO又有新進展!
下一篇:最后一頁